人人都想当老板、赚大钱,但创业的艰难程度,若非亲身经历,很难真正体会 —— 据统计,90% 的创业者都会在中途折戟沉沙。若想突破重围、实现创业成功,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常识,是必不可少的前提。
1. 创业不是邮轮旅行,而是破船入海
选择创业,就意味着要长期置身于 “反复痛苦、重复打击” 的环境中。若想让这艘 “破船” 在商海中走得更稳、行得更远,创业者必须先做好四点核心思想准备:
第一,明确
正确的方向与路线
是制胜关键,方向错了,再努力也是徒劳;
第二,认清
资金是调整与前进的润滑剂
,而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,两者缺一不可;
第三,理解
制度与文化是组织的边界
,能规范行为、凝聚人心,让团队避免 “一盘散沙”;
第四,保持
平和心态
,这是应对创业中各种突发状况的 “定海神针”。
作为企业的领头人,更是组织的灵魂。你需要清晰思考 “终点在哪”,明确发展方向、规划可行路线;同时要完善制度边界、统一团队人心、提升执行效率,始终秉持长期主义,做到情绪稳定、心态平和。
说到底,创业就是一场 “赢的游戏”:凝聚一批有激情、精力旺盛的人,将他们打造成目标一致的组织;沿着共同的愿景(方向)、正确的战略(路线),遵守统一的制度与文化,以平和心态推动团队高效前进(执行力),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2. 创业要闯过 “产品、市场、管理” 三道关
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,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、需调动的核心资源都在变化。想要稳步成长,必须依次闯过以下三关:
初创期:攻克 “产品关”
这一阶段的核心是
技术研发能力
。要聚焦市场真实需求,研发出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;同时做好工艺验证、供应商管理,推动产品产业化落地,还要在过程中控制成本、保证质量稳定 —— 只有过硬的产品,才能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。
成长期:突破 “市场关”
此时需以
市场渠道的拓展与维护能力
为核心,全力做好销售工作。要坚持 “客户第一” 的原则,通过提升销量快速占领市场;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政策,激发团队积极性,推动企业规模持续扩大。
成熟期:驾驭 “管理关”
当企业人数增多、规模扩大,核心能力就要转向
公司管理经营能力
。管理要 “面对现实、对结果负责”,重点是 “管事而非管人”—— 通过对职能与业务的系统化管理,确保庞大的企业系统高效运转,进而吸引更多外部资源(如资本、人才)。
3. 增长,是最好的管理方式
每一个管理动作,本质上都是 “资源的重新分配”。而业务增长,能让管理阻力大幅降低:当业务处于上升期时,无论是人员调整、岗位轮换,还是其他管理决策,遇到的阻力往往能减少 80%;反之,若业务停滞甚至缩减,管理就会陷入 “寸步难行” 的困境。
原因很简单:有增量时,矛盾多是 “多与少” 的分配问题,更容易协调;但存量的重新分配,却是 “有与无” 的博弈,极易激化团队矛盾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只要能实现 “上规模、上体量、占地盘” 的目标,即使过程中出现暂时的混乱也无妨 —— 只要不影响核心业务发展,都可以适度容忍。
4. 公司发展不好,根源一定在 “老大”
企业不同阶段,对 “人” 的需求不同;而企业从 “小” 到 “大” 的过程中,创始人必须适时完成角色与思维的转变:从 “抓业务” 转向 “抓管理”,从 “做生意” 转向 “做机制”,从 “琢磨产品” 转向 “琢磨人”,从 “经营客户” 转向 “经营员工”。
但现实中,多数中小企业 “管理跟不上” 的背后,是创始人自身 “跟不上”—— 公司发展遇阻,问题大概率出在老大身上,可很多创始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,反而将责任归咎于 “员工不给力”。
人天生难以改变,容易停留在过去的舒适区。尤其越成功的企业家,越容易陷入 “路径依赖”:习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应对新挑战,如同拿着 “旧地图找新大陆”,而这种经验反而会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 “卡点”。
真正的破局之道,在于
自我觉察、自我审视
,以及对竞争格局的
前瞻性洞察
:能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情况,判断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。同时,要练习两种核心思维模式:
一是 “全局思维”:把自己当成 “局外人”,客观看待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,将自己的企业与同行放在一起分析,避免 “当局者迷”;
二是 “角色思维”:从 “上帝视角” 回归自身角色,落地解决具体问题。优秀的管理者,必须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自由切换、无缝衔接 —— 这既是能力,更是智慧。
5. 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:管理需 “菩萨心肠 + 霹雳手段”
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企业管理既要有人情味(菩萨心肠),更要讲原则、敢决断(霹雳手段)。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,会遇到很多 “人的问题” 和 “未知的难题”,此时必须明确 “自己是谁、顾客是谁”,用规则解决问题。
尤其在 “人员调整” 上,要做到 “快准狠”:一旦有了 “调整人员” 的念头,就应尽快下决心;决心定下后,立刻寻找替代者衔接工作,犹犹豫豫只会拖慢企业节奏。若暂时拿不定主意,可找 “与自身利益关联最紧密、最了解情况、能提供有效建议” 的人,共同讨论员工去留 —— 避免独自纠结。
需要明确的是:若员工绩效常年垫底,即便再给机会,也很难有本质提升。如果因为 “员工没犯错” 就留下,本质上只是在追求 “情绪价值”,而非对企业发展负责。
作为企业一把手,必须展现出 “决绝与硬朗”: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要干净利索,不纠缠、不留恋。只有这样,才能树立规则权威,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。